九月的镰仓,海风裹着热气扑在江之岛车站的站台上。 那天旅行团快结束了,大家情绪放松,在站台上等车,有人拍照、有人在低声聊天。导游站在队尾点人头,提醒几句“别走神,别越线”,语气里带点疲倦。 队伍中间,一位中年女士举着手机,想拍远处的海景,脚不自觉往边上迈了一步,刚好踩到那条蓝色区域里。 谁都没想到,那一步会出事。 旁边一个戴黑口罩的当地男子突然加快脚步,靠近她,抬手去拽她脖子的位置,动作很急,力道也大。她手机应声掉地,身体往后仰了一下,被身后的游客赶紧扶住。 导游听见动静冲过来,一边伸手去挡,一边喊了句:“别动手,冷静点!”那男子突然转向他,拳头打在肩膀上,跟着又去抓他的衣领,嘴里说着什么,当时听不太清,只觉得语速很快,声音急促。 游客围过来,有人拽住导游的胳膊,有人试图把那人拉开。也有人愣在原地,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上前。现场很乱,语言也不通,谁都怕再多说一句,事情就变得更糟。 导游始终没动手,只是尽量用身体去挡,撑开距离。他空出一只手去掏手机,摸了半天才找到报警按钮。有人也在大声喊“报警报警”,但喊完之后空气像凝固了一样,没人接着动。 警车大概几分钟后到了。两人被分开,分别做了记录,团里也有几人配合去了派出所。那位女士坐在台阶边,喝了点水,脖子上还有一道发红的印子,看得出来惊魂未定。 下午导游回来,说警方初步认定是轻微肢体冲突,目前正在调查,“事情还没定性,别慌”。他说这话时,声音有点低,像是在安抚大家,也像在说给自己听。 但第二天一早,事情的走向有了变化。 导游接到警方电话。对方说,涉事男子在就医记录中有过情绪问题,当天可能是因为气温太高,出现了短暂的不稳定反应。他已经表达歉意,希望能协商处理。 导游愣了两秒,只说了句:“我们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权利。”他没多问,表情也没什么变化。团里的时间排得满,几家人还要赶路,不想因为这事耽误太久。 之后一路走得都挺安静。原本计划中还有购物和餐厅安排,但大家都不太感兴趣,导游也没怎么说话,偶尔低头发信息,或者扶老人下车。他回到酒店时顺手把徽章取下来放在背包里,像是不太想被人认出来。 那位女士事后没再提那天的事,拍照也少了很多。她有次在便利店门口坐着发呆,导游走过去递给她一瓶水,两人谁都没说话,只点了下头。 回国那天,在机场换登机牌,她悄悄跟导游说了句:“多谢。”声音有点虚,像怕别人听见。他笑了笑,说没事,还是要注意安全。 后来有朋友说,那名男子接受了社区观察,医生出具了情绪波动方面的诊断,警方没有提起公诉,认为事发过程缺乏持续恶意,已做必要劝导。 这事最后就这样了。没有谁彻底赢,也没有谁真的得了公道。 导游没公开谈过,只在朋友圈发过一张图,是那天海边拍的,远远的海面上有一只船,天气有点阴。配文写的是:“说不清,也懒得说。” 评论里有人留言说:“听说你那趟出事了,真没事?”他回了一个“嗯”,然后就关掉了评论。 后来有新闻提到,类似游客间突发摩擦的事件在一些地区偶有发生,原因复杂,有时是语言误会,有时是对空间边界的理解不同,也有极个别涉及心理因素。各方提醒,出行时应保持冷静,记录现场,优先保障安全。 有网友说:“出去玩,哪怕一句话说得不对,都可能出事。”也有人评论:“碰到这种事真别冲动,拍下、报警、找使馆,不然容易变成哑巴吃黄连。” 不过更多的人可能跟导游一样,知道怎么回事,也知道改不了什么,只是尽量别把麻烦带回来。 他说完那句“保留处理权利”后,就没再提过那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