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新闻记者陈醉通讯员俞玲玲
“黄医生,AR眼镜已连接!”“好的,视频很清晰,患者目前什么状况……”日前,宁波余姚陆埠中心卫生院的医生戴着AR眼镜向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(市人民医院)“云急救中心”发起“5G+AR云指导”申请:“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突发心脏骤停!”另一端的“云急救中心”专家通过云急救平台直接参与抢救处置:“打开静脉通道、心肺复苏……”急救关口大幅前移,成功救治了这位命悬一线的重症患者。
这个危重病人抢救成功,充分体现了余姚聚集数智医疗赋能基层取得的具体成效,也彰显了余姚构建“智慧急救一张网”,为危重病人赢得“黄金抢救时间”的战略价值。
正在使用的5G+AR会诊装置。(采访对象供图)
以往,余姚各级医疗机构急救能力存在差距,急救数据共享不够充分,特别对时间换生命类疾病如严重创伤、胸痛、卒中等疾病,常因信息沟通不通畅从而导致失去救治时间窗等瓶颈迟迟难以攻克。
近年来,余姚市不仅紧抓各医疗机构的急诊医学学科水平提升,还按照“一纵一横”模式加快数智赋能建设。以余姚市人民医院的“云急救中心”为枢纽,运用5G+AR技术,上接“浙里急救”云会诊,下联各基层智慧急救单元,横向与公安等部门及公益组织联动,建立起了县域一体化急诊急救服务体系,在第一时间对各种急救现场给予24小时实时专业指导,打通救治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据介绍,余姚该项目从2023年7月份开始试点,经2年运行及推广,现已实现2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。但还在不断“开疆扩土”中,使用范围辐射到120急救站点,重点康养医院及远在大凉山的昭觉县人民医院,涉及病种有心脏骤停、急性脑卒中、急性心肌梗死、严重多发伤、各类累及呼吸和/或循环系统的慢重症以及胃肠镜下早癌筛查等。
余姚急救运用“5G+AR”实现“随时发起、随地会诊”,目前累计完成763例。这些患者通过前期的5G+AR云指导下救治,到120上车即入院,再到院内抢救,整个抢救过程因为远程会诊无缝衔接,治疗“时间窗”明显提前”,赢得了宝贵的“黄金抢救时间”。
乡镇街道卫生院与云急救中心会诊现场画面。(采访对象供图)
前不久,室速、室颤患者张大伯就诊于低塘中心卫生院,医生向市人民医院“云急救中心”发起“5G+AR云指导”会诊,急救后转诊,病人还在途中,抢救室已做好了接收抢救的准备工作。
“5G+AR+全域覆盖”急救模式运行以来,余姚全市实现了“二提升一下降”:即救治效率提升,云急救中心24小时响应,专家平均5分钟接入指导,较传统会诊提速超50%;基层能力提升,21家乡镇卫生院对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处置正确率提高;非必要转诊率下降,67%患者经会诊后留在基层治疗,其余患者转至余姚市级医院,县域外转诊量同比减少,不仅提高了基层卫生院和市级医院的学科能力,同时还减少了患者舟车劳顿,来回奔波。
未来,余姚在现有上下协同救治的基础上,将联合携手区域内其他市级医院,全部纳入智慧急救网络。同时,将急救网络进一步向村/社区一级基层卫生单位延伸,建成1个中心、3个分中心、21个基层智慧急救单位及N个村级智慧急救哨点。余姚建成“1+3+21+N”的完整智慧急救网络,进一步保障群众生命与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