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陈甜甜
8月23日上午,成都市双流区凤翔湖畔的未茗书枋,迎来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长篇传记《游侠杜甫》作者彭志强的第100场杜诗讲座《唐诗里的游学与生活主张——以杜甫为例》。未茗书枋X帆书(原樊登读书)这场创意读书分享会,从文学烟缕到生活芬芳,文朋与诗友相会,书香与熏香交织,如何像杜甫那样游学,如何践行杜甫那样的生活主张,在此引发众多读者共鸣:读万卷书是看世界,行万里路是见众生,学习杜甫的家国情怀,成就更好的未来自己。
让人不可思议的是:生于南充居于成都的彭志强,并非杜甫故里河南巩义(唐代名为巩县)人,却长达十三年,乐此不疲地读杜诗、寻杜迹、写杜甫、讲杜诗,而且还在央视专题片《传奇端午节》等多部纪录片中饰演杜甫,诠释他眼中的诗圣,坐实杜甫文化推广大使。这一次,有着“行吟作家”与“文物诗人”之称的彭志强,带来的杜诗讲座,堪称刷新现场读者的杜甫印象:“我们深研杜诗便会发现,成都其实有‘两个杜甫’:一个是游客杜甫,一个是农夫杜甫。这是诗圣成长之路不可小看的文化现象。”
游客杜甫:成就成都“诗歌之城”
“世人皆知,杜甫写给成都的第一首诗,是《成都府》。那是759年季冬,眼前的成都,繁华如诗‘喧然名都会,吹箫间笙簧’,可他却自诩为游子‘大江东流去,游子日月长’,并把此行当作‘羁旅’。”为何是游客心态?彭志强说,杜甫此诗中“但逢新人民,未卜见故乡”,便道出了初心:“安史之乱”这场战乱尚未平息,来成都是避战乱,一旦平乱,便会赶回家乡洛阳。后来因避成都一场战乱,客居梓州(今四川三台县)所作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“白首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也有呼应,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。
“其实,返乡之前所有征途,杜甫皆有游历尘世的心态。某种程度上,杜甫就是一位热爱于并执着于‘看世界,寻自我’的旅行家。”在彭志强的讲解中,杜甫人生初游于父亲杜闲担任郾城尉的郾城。“在郾城,因观赏公孙大娘舞剑,对美女和剑舞的美好初见,让他心潮澎湃,这次街头游学,对杜甫影响是:催诗心,生剑魄。杜甫不仅因此写出人生第一首诗《咏凤凰》(诗已不存,唯有自传体长诗《壮游》所记‘七龄思即壮,开口咏凤凰’),而且开始学习剑术。可以说,在郾城,杜甫寻到了另一个未来的自己:书不离手,剑不离身,文武双全的诗圣。”这一点,杜甫23岁在洛阳进士不第所作《夜宴左氏庄》“检书烧烛短,看剑引杯长”便有自描。
说起游学或者研学,人们常溯源于孔子周游列国。“杜甫的游学,更值得借鉴:18岁从洛阳近游郇瑕(今山西运城市),追逐王维、王之涣成长之地;19-23岁远游吴越(今江苏扬州、南京、苏州和浙江绍兴等地),考察江淮稻米贵贱之源,探寻谢灵运山水诗脉,追逐王羲之书法余韵,造访江左宰相谢安‘东山再起’成语诞生地‘东山’,立志‘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’;24岁-29岁远游齐赵与齐鲁(今河北邯郸和山东济宁市兖州区、孔子故里曲阜、泰安市泰山等地),深耕儒学,兼修道学与佛学,写出千古名诗《望岳》‘会当临绝顶,一览众山小’;32岁与李白、高适同游梁宋(今河南开封、商丘和山东菏泽等地),论辩唐玄宗穷兵黩武,讴歌江湖游侠行侠仗义……如此向山水学习、向众生学习,这样的游学经历,是杜甫蜕变为诗圣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
“即使在成都避乱,杜甫的行踪也是遍地游学。”彭志强说,去游武侯祠,才有了脍炙人口的《蜀相》;至今传诵的《春夜喜雨》,离不开坐船夜游锦江经历;锦江源头,看都江堰的山川变化,岷江托底,浮云环绕的玉垒山,又催生了后人念念不忘的《登楼》“锦江春色来天地,玉垒浮云变古今”。“读书何用?杜甫说,‘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’。爱一座城市,就行万里路,以游客心态去游学,杜甫的贡献,是以诗反哺。如此双向奔赴,正是共生共赢:一方面,杜甫以写给成都的240余首情诗,成就成都‘诗歌之城’;另一方面,热情好客的成都和成都人,包括这段生活,又让杜甫登上山水诗高峰。”
农夫杜甫:“集大成者”不可或缺
游历尘世,成就更好的自己,杜甫以游客心态壮游天下,践行其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生活主张,后世读者多多少少能从教科书上流传的杜诗中窥豹一斑。那么,“农夫杜甫”又从何说起呢?
“杜甫在成都,除了依赖于高适、严武等政界好友救济,实际上主要靠务农为生。写农作物,最美的诗,莫过于杜甫在任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《赠卫八处士》‘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’,战乱时期,韭菜、黄米是最难得的生活物品,在杜诗中又是最美好的存在。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,杜甫始于成都草堂。如其卜居草堂最初,‘锦里烟尘外,江村八九家。圆荷浮小叶,细麦落轻花。卜宅从兹老,为农去国赊。远惭勾漏令,不得问丹砂’,仅从这首《为农》便可看出,他以务农自给自足。所谓民以食为天,在吃饭刚需面前,杜甫的炼丹修仙之梦,也会为此先放一放。”在彭志强看来,杜甫当初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草堂,虽是众筹而来,但老杜骨子里的血性还是不愿意多求人。“他是实在没办法了,比如田土收成不好,才给高适写信‘为问彭州牧,何时救急难’。”
杜甫务农为生,不只是在成都做菜农,还包括在夔州(今重庆奉节县)当果农。彭志强说,正因为杜甫的生活“接地气”,才会有杜诗的惊天动地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而其前提,便是“为人性僻耽佳句”。
“苏轼在评价过往诗人时,曾说‘古今诗人众亦,而杜子美为首’。换句话说,在北宋时,杜甫是‘古今诗人第一’,不知道李白听了会不会反对,但是王安石又帮腔‘世间好语言,已被老杜道尽’,有了苏王两大文豪和声,至少在整个宋代,没人会反对。苏轼还说,子美之诗,退之之文,鲁公之书,皆集大成者也。这个‘集大成者’认定,正是‘杜子美为首’的原由。”彭志强表示,后人皆认定杜甫的诗风是“沉郁顿挫”,可能是因为更多人看到了杜诗里体现的家国情怀“忧国忧民”,其实,杜甫能被尊称为“诗圣”,更多指向是杜诗对古今诗人的全面攻占(包括继承、创新与发展),这其中,除了冠绝古今的七律巅峰诗《登高》、五律巅峰诗《春望》等忧国忧民诗,也包括杜甫不可或缺的农业题材诗。
“比如写农业诗,或田园诗,陶渊明是‘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’。杜甫的农业诗,不仅继承了陶渊明的‘悠然’,还有更撼动人心的博爱,堪称:低头见众生,深哺仁与爱。如在成都做药农,杜甫种药不只是用于自己治病,还关爱邻居,其《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》‘药许邻人斸,书从稚子擎’,便是主张种药济世。达,致君尧舜,兼济天下;穷,心怀天下,兼济众生。所谓圣人,莫过于此。”彭志强说,朱熹因此把杜甫与诸葛亮、颜真卿、韩愈、范仲淹并称为“五君子”,所基正是杜甫的仁爱无边。
至于主讲杜诗100场之后的计划,彭志强说,100场绝不是句号,只是一个有数字意义的逗号。“深耕杜诗,深研杜甫,是我业余生活中的最大爱好。杜诗就像一大宝藏,随时去发掘,都有新收获,与读者分享。尤其是最近两年,我在央视《地理中国》节目持续主讲杜诗之后,现地研究杜诗之路,于我而言,还路漫漫。这也是我在出版《游侠杜甫》后,还不着急出版《医者杜甫》和《仁者杜甫》的原因。许多考证,还等着我去完善并创作一个‘更好的杜甫’。”
据了解,在彭志强的创作规划中,有两条文脉线并行:一是杜甫系列,除了已出版的诗集《秋风破》《草堂物语》和长篇传记《游侠杜甫》,另两部待出版的长篇传记《医者杜甫》和《仁者杜甫》将与《游侠杜甫》共同构成其百万字的杜甫新传《秋风长啸:杜甫传》,而《杜诗百讲》则会在不断演讲中精选为一部探索散文新可能的散文集;二是文物系列,文物诗集《金沙物语》《二十四伎乐》和长篇历史散文《蜀地唐音》之后,还有修订多年也待出版的诗集《武侯物语》,和他一直在酝酿的诗集《三星堆物语》。